●中國詩歌學會 ● 2022全新啟航!
歡迎來訪中國詩歌學會!
  1. 高級搜索
  2. 加入收藏
  3. 幫助中心
    1. 網(wǎng)站地圖
    2. 關(guān)于我們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詩歌現(xiàn)場 > 理論|批評
在天地之間彰顯江源之美——評馬文秀詩集《三江源記》
日期:2025-04-28 12:01:37  來源:未知  作者:朱必松  點擊:761


(一)青海大地時光之鏡


  詩集《三江源記》顯示了一位少數(shù)民族詩人對長江、黃河和瀾滄江這三條發(fā)源于詩人家鄉(xiāng)的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地區(qū)的,被譽為“中華水塔”的所在地河流,深情的禮贊和自然崇拜。

  

  三江源地區(qū)不僅是中國乃至亞洲許多大河的發(fā)源地,而且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包括許多珍稀野生動物,如藏羚羊、雪豹等。三江源地區(qū)對于維護中國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和生物多樣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。整個詩集按所寫內(nèi)容分為《走向高地》《靈性之光》《高原守望者》三輯,共計139首。

  

  馬文秀從《雪域回聲》《老街口》《照進彼此》再到《三江源》,一路走來,正向從高原走出的一條河流,在大江大海里交匯,在北京這樣一座特大的都市打拼,她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,她深邃的哲理性思考,她在漂泊中神性語言、豐沛的文化自信,都顯示了其卓爾不群的民族氣質(zhì)。

  

  “天地萬物互相供奉/于是誕生了諸多自然神話/聽神話長大的孩子/在豐腴的花朵中探索高原生態(tài)之路。”(《天地萬物互相供奉》)三江源之美,就是它的生態(tài)之美。萬物都是有靈性的,自然也充滿著靈性和神性。詩人用行走的足音丈量著那塊有神跡的土地。“唐朝的巖畫/留在通天河的波濤/無數(shù)探秘者穿過瀾滄江流域/只為一睹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進藏的盛況。”(《崖石上的史書》)在這行走的地理中,是對一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深度探秘。

  

  “仰望星空,叫不出名字的色彩/藏在陽光之下/靜聽遙遠的召喚。”(《替星空辯解》)

  

  從民族的特色回溯,再回過頭看第一輯《雪域回聲》中的短章,我們就不難理解《三江源記》是一部向自然致敬之書,向民族致敬之詩篇。

  

  “你我之間的那道裂縫/或許會讓空白/在自然中擁有更多延伸意義。”(《荒野與我》)

  

  “低矮的草,堅硬、青綠/緊挨著戈壁的土墻生長/此刻我需要在一首詩中對草木有所表示。”(《遺落的土墻》)

  

  北宋畫家郭熙《山水訓》有記:“真山之煙嵐,四時不同。春山淡冶而如笑,夏山蒼翠而欲滴,秋山明凈而如妝,冬山慘淡而如睡。”春英、夏蔭、秋色、冬骨,這是從一個畫家的視角,借用森林生長的不同特點來描寫四季山林景色,是一種源于中國審美精神的特有的藝術(shù)形態(tài),正可謂“心凝神釋,與萬化冥合”。

  

  而詩人馬文秀感受到了《萬山之宗的野性美》:“三江源的廣柔與粗狂/拔地而起/隱藏在萬物之中/濃縮之宗,眾水之源的生態(tài)秘密。”這生態(tài)秘密又是什么呢?

  

  “藝術(shù)確確實實地潛伏在自然里,誰能把它從中剝離岀來,誰就占有了它。”(里爾克:《藝術(shù)家畫像》)“詩歌創(chuàng)造形象。這形象始于愉悅,終于智慧。”(弗洛斯特語)

  

  只有“在樹林中間,我們回到理性和信仰。”(愛默生語)

  

  《在瑪沁收集烏云》《復盤快樂》《煙霧》《尋找打開困局的鑰匙》《不可言說的相遇》等等都表現(xiàn)了詩人有一顆堅硬的內(nèi)心,她始終在與內(nèi)心較量、與時間較量、始終在與日月相爭,與命運相爭,她們的目光中儲藏著火焰、儲藏著一束光。“淚水在風的吹拂下,發(fā)出嘩嘩的巨響。”(馬文秀:《不可言說的相遇》)他們這些奔赴山河的詩人,夢里都有翅膀,埋著一條可以延長的河流,它能尋找機會打開時光之鏡。

  

  其實,我們的生活就是要“低頭,向內(nèi)心祈禱;抬起頭,勇敢翻越五道梁。”(《風馬旗》)這也可以當作馬文秀的“詩學宣言”和“生活宣言”。

  

(二)青海大地的淳樸柔情

  

  《三江源記》是一部關(guān)于自然主義詩學與民族題材的詩意表達。生活和成長在青海的詩人,似乎他們的“代際傳承”從來就沒有斷裂過。這就是以致敬昌耀為精神母題的,對于馬文秀也絲毫不例外。所以,青海這塊土地是有著柔情和悲憫記憶的土地。“生命的昭示,不受限于環(huán)境/青藏高原的風帶著峭壁的粗狂/穿過他的身體/寄給失意的昌耀一條路。”(《生命的昭示一一寫給昌耀》)

  

  昌耀成為西部詩人一個共同的精神標識和象征。馬文秀說:“我對真善美與愛的追逐,對詩意精神世界的向往,呈現(xiàn)在作品中是生命本色。

  

  我在不斷游歷中挖掘詩意生活,誠摯記錄詩意生活。我相信人世間你的熱愛也換回你需要的愛,包括你的文字。行走的地域,拓寬了我的視野,新鮮的詞匯涌入我的大腦,豐富了我的詩句。不同地域的人文與地理成了喚醒我內(nèi)在創(chuàng)作的驅(qū)動力,途中所有的遇見成為我文學創(chuàng)作的富礦。”(《詩刊》頭條詩人,2023年12月《萬物皆是路標》)

  

  “這里是遠古大地地殼運動獻給/青海大地的柔情/敬山敬水,敬仰世間萬物/一個人總會在陌生的環(huán)境中/找尋到曾經(jīng)的自己。”(《青海大地的柔情》)

  

  人不僅僅要感受到時光的柔和部分,更要感受到人性中那些善良柔軟的悲憫的部分。馬文秀的詩學的紋路一條是自然的生態(tài)主義,另一條就是杜甫式的現(xiàn)實主義,她總是飽蘸著深情去歌唱,去贊美高原生活中一個個普通的生命和靈魂。從普通人的身上去發(fā)現(xiàn)詩意和生活的光。

  

  “身著藏裝,坐在碉房/手抵在眉邊/早已將紅塵視為道場”(《百歲老婦》)

  

  “咸而又咸的湖水/將數(shù)代鹽工的故事/安放在一座座鹽雕中。”(《風奏響夜曲》)

  

  “雪山綿延起伏,生靈共處/巡山的道路不再孤單。”(《巡山》)

  

  “隨著藍升騰/這是天空寫給三江源的情書。”(《轉(zhuǎn)山》)

  

  “挖蟲草的男女老少/匍匐在阿尼瑪卿山腰上/為了生存他們成為自己的一面旗幟/在高海拔地區(qū),幸福是望得見的背影。”(《匍匐在阿尼瑪卿山腰上》)

  

  詩人在游歷中,執(zhí)著于“對源頭的探尋”,執(zhí)著于對普通人和所有生命的關(guān)注,鏡頭和望遠鏡總是聚焦在一種微小、平凡和謙卑的生命和事物之間,彰顯了詩人對眾生悲憫的精神姿態(tài)。她常返身和深入到她的故鄉(xiāng)青海,置身于那里的雪山、草原、冰川、湖泊與村落,注目于那里的飛鳥、星辰與光芒;她正是從青海,從三江源頭,她領(lǐng)略著“生命的壯闊、靜默、博大”。她早已經(jīng)把滾滾滾紅塵的一切作為她人生修行的功課,也作為了他人生修行的道場,從對源頭的不懈探尋中和挖潛中,不斷地獲得語言和詩的靈感,讓自我的靈魂不斷地愈益豐富、愈益深厚與開闊。

  

(三)青海大地的壯闊之美

  

  三江源這個地理性區(qū)域是有著大美的,它不僅有著生態(tài)之美、地理之美,更有著人文之美。馬文秀出生在青藏高原,因此,她能以三江源揭示萬物之靈的真諦,使三江源的思想稟賦在詩的世界里,把本心、本真的睿智以及對未來的祈愿,真正連在一起了。(吉狄馬加語)馬文秀詩學的第三條紋路就是其思辨性。在第二輯《靈性之光》、第三輯《高原守望者》中,這種思辨性得到確立和凸現(xiàn)。

  

  錢鐘書在《管錐編》中所說:“詩中之博依繁喻,乃如四面圍攻,八音交響,群輕折軸,累土為山,積漸而高,力久而入。”

  

  哲學家認為通過思辨,人可以為自然立法,也就是為自然界建立規(guī)則。

  

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(《莊子.外篇.知北游》)

  

  老子說: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”。

  

  詩人這種對精神世界的深度關(guān)照就有了思辨色彩和哲學意味。

  

  “荒原之上,一群狼奔跑,歡呼有誰能知曉/無數(shù)藏羚羊的哀鳴。”(《狼》

  

  詩人的這種思考是建立在一種“對應(yīng)”“對立”“天敵”(狼與藏羚羊)這種大生態(tài)關(guān)系、大的人類與自然的關(guān)系,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食物鏈關(guān)系之上的,真相是非常殘酷殘忍的。“弱肉強食”既是大自然的生存發(fā)展,也昭示著人類祈求著永遠和平與大自然和全宇宙和諧共生的愿境。

  

  自然,既是福地,也是競技場,這是萬物無法逃遁的宿命。

  

  “數(shù)月后,草原上巖羊的頭骨/被虔誠的信徒帶回家/掛在墻上/成為了精神的圖騰。”(《巖羊》)“跟人一樣,沒有一只藏羚羊/疲于奔命而不倒下。”(《藏羚羊的疑問》)“日落時分,一只雪豹立于峰頂/望向山巖交錯的方向/目視荒蕪的四野/正如他孤傲地站立在三江源”(《雪豹》)在高原民族生活中的人是需要精神信仰的,是需要神的護佑和加持的。那虛擬中或意象的神可能就是一條潔白的哈達,一具巖羊的頭骨,一只雪豹在雪域高原中孤傲的身影。

  

  《藏原羚》《青藏高原的飛》《白唇鹿》《鷹笛》等這些短詩中,人與大自然的搏弈,狩獵者對動物的殺戮,都是人類需要警醒和反省的。

  

  在高原上萬物生存之智慧,不在頭頂,而是在腳下的每一次奔跑。詩人借動物世界生存的境遇,也暗示了人類命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。也許,正是那支鷹笛之聲,越過了聳立的山峰,飛往了云端,給予人類帶來了祈福、帶來了和平、安寧和吉祥。

  

  詩人依然很年輕,就像青藏高原的一陣年輕而古老的風一樣,謎將解未解,隨著歲月的沉淀,有些事只能在流云中去想象去填補,但也昭示著她的無限可能性和美好的未來。

  

  2025年03月31日 發(fā)表在《文藝報 》


在天地之間彰顯江源之美——評馬文秀詩集《三江源記》

日期:2025-04-28 12:01:37  來源:未知  作者:朱必松  點擊:761
詩集《三江源記》顯示了一位少數(shù)民族詩人對長江、黃河和瀾滄江這三條發(fā)源于詩人家鄉(xiāng)的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地區(qū)的,被譽為“中華水塔”的所在地河流,深情的禮贊和自然崇拜。 


(一)青海大地時光之鏡


  詩集《三江源記》顯示了一位少數(shù)民族詩人對長江、黃河和瀾滄江這三條發(fā)源于詩人家鄉(xiāng)的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地區(qū)的,被譽為“中華水塔”的所在地河流,深情的禮贊和自然崇拜。

  

  三江源地區(qū)不僅是中國乃至亞洲許多大河的發(fā)源地,而且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包括許多珍稀野生動物,如藏羚羊、雪豹等。三江源地區(qū)對于維護中國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和生物多樣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。整個詩集按所寫內(nèi)容分為《走向高地》《靈性之光》《高原守望者》三輯,共計139首。

  

  馬文秀從《雪域回聲》《老街口》《照進彼此》再到《三江源》,一路走來,正向從高原走出的一條河流,在大江大海里交匯,在北京這樣一座特大的都市打拼,她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,她深邃的哲理性思考,她在漂泊中神性語言、豐沛的文化自信,都顯示了其卓爾不群的民族氣質(zhì)。

  

  “天地萬物互相供奉/于是誕生了諸多自然神話/聽神話長大的孩子/在豐腴的花朵中探索高原生態(tài)之路。”(《天地萬物互相供奉》)三江源之美,就是它的生態(tài)之美。萬物都是有靈性的,自然也充滿著靈性和神性。詩人用行走的足音丈量著那塊有神跡的土地。“唐朝的巖畫/留在通天河的波濤/無數(shù)探秘者穿過瀾滄江流域/只為一睹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進藏的盛況。”(《崖石上的史書》)在這行走的地理中,是對一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深度探秘。

  

  “仰望星空,叫不出名字的色彩/藏在陽光之下/靜聽遙遠的召喚。”(《替星空辯解》)

  

  從民族的特色回溯,再回過頭看第一輯《雪域回聲》中的短章,我們就不難理解《三江源記》是一部向自然致敬之書,向民族致敬之詩篇。

  

  “你我之間的那道裂縫/或許會讓空白/在自然中擁有更多延伸意義。”(《荒野與我》)

  

  “低矮的草,堅硬、青綠/緊挨著戈壁的土墻生長/此刻我需要在一首詩中對草木有所表示。”(《遺落的土墻》)

  

  北宋畫家郭熙《山水訓》有記:“真山之煙嵐,四時不同。春山淡冶而如笑,夏山蒼翠而欲滴,秋山明凈而如妝,冬山慘淡而如睡。”春英、夏蔭、秋色、冬骨,這是從一個畫家的視角,借用森林生長的不同特點來描寫四季山林景色,是一種源于中國審美精神的特有的藝術(shù)形態(tài),正可謂“心凝神釋,與萬化冥合”。

  

  而詩人馬文秀感受到了《萬山之宗的野性美》:“三江源的廣柔與粗狂/拔地而起/隱藏在萬物之中/濃縮之宗,眾水之源的生態(tài)秘密。”這生態(tài)秘密又是什么呢?

  

  “藝術(shù)確確實實地潛伏在自然里,誰能把它從中剝離岀來,誰就占有了它。”(里爾克:《藝術(shù)家畫像》)“詩歌創(chuàng)造形象。這形象始于愉悅,終于智慧。”(弗洛斯特語)

  

  只有“在樹林中間,我們回到理性和信仰。”(愛默生語)

  

  《在瑪沁收集烏云》《復盤快樂》《煙霧》《尋找打開困局的鑰匙》《不可言說的相遇》等等都表現(xiàn)了詩人有一顆堅硬的內(nèi)心,她始終在與內(nèi)心較量、與時間較量、始終在與日月相爭,與命運相爭,她們的目光中儲藏著火焰、儲藏著一束光。“淚水在風的吹拂下,發(fā)出嘩嘩的巨響。”(馬文秀:《不可言說的相遇》)他們這些奔赴山河的詩人,夢里都有翅膀,埋著一條可以延長的河流,它能尋找機會打開時光之鏡。

  

  其實,我們的生活就是要“低頭,向內(nèi)心祈禱;抬起頭,勇敢翻越五道梁。”(《風馬旗》)這也可以當作馬文秀的“詩學宣言”和“生活宣言”。

  

(二)青海大地的淳樸柔情

  

  《三江源記》是一部關(guān)于自然主義詩學與民族題材的詩意表達。生活和成長在青海的詩人,似乎他們的“代際傳承”從來就沒有斷裂過。這就是以致敬昌耀為精神母題的,對于馬文秀也絲毫不例外。所以,青海這塊土地是有著柔情和悲憫記憶的土地。“生命的昭示,不受限于環(huán)境/青藏高原的風帶著峭壁的粗狂/穿過他的身體/寄給失意的昌耀一條路。”(《生命的昭示一一寫給昌耀》)

  

  昌耀成為西部詩人一個共同的精神標識和象征。馬文秀說:“我對真善美與愛的追逐,對詩意精神世界的向往,呈現(xiàn)在作品中是生命本色。

  

  我在不斷游歷中挖掘詩意生活,誠摯記錄詩意生活。我相信人世間你的熱愛也換回你需要的愛,包括你的文字。行走的地域,拓寬了我的視野,新鮮的詞匯涌入我的大腦,豐富了我的詩句。不同地域的人文與地理成了喚醒我內(nèi)在創(chuàng)作的驅(qū)動力,途中所有的遇見成為我文學創(chuàng)作的富礦。”(《詩刊》頭條詩人,2023年12月《萬物皆是路標》)

  

  “這里是遠古大地地殼運動獻給/青海大地的柔情/敬山敬水,敬仰世間萬物/一個人總會在陌生的環(huán)境中/找尋到曾經(jīng)的自己。”(《青海大地的柔情》)

  

  人不僅僅要感受到時光的柔和部分,更要感受到人性中那些善良柔軟的悲憫的部分。馬文秀的詩學的紋路一條是自然的生態(tài)主義,另一條就是杜甫式的現(xiàn)實主義,她總是飽蘸著深情去歌唱,去贊美高原生活中一個個普通的生命和靈魂。從普通人的身上去發(fā)現(xiàn)詩意和生活的光。

  

  “身著藏裝,坐在碉房/手抵在眉邊/早已將紅塵視為道場”(《百歲老婦》)

  

  “咸而又咸的湖水/將數(shù)代鹽工的故事/安放在一座座鹽雕中。”(《風奏響夜曲》)

  

  “雪山綿延起伏,生靈共處/巡山的道路不再孤單。”(《巡山》)

  

  “隨著藍升騰/這是天空寫給三江源的情書。”(《轉(zhuǎn)山》)

  

  “挖蟲草的男女老少/匍匐在阿尼瑪卿山腰上/為了生存他們成為自己的一面旗幟/在高海拔地區(qū),幸福是望得見的背影。”(《匍匐在阿尼瑪卿山腰上》)

  

  詩人在游歷中,執(zhí)著于“對源頭的探尋”,執(zhí)著于對普通人和所有生命的關(guān)注,鏡頭和望遠鏡總是聚焦在一種微小、平凡和謙卑的生命和事物之間,彰顯了詩人對眾生悲憫的精神姿態(tài)。她常返身和深入到她的故鄉(xiāng)青海,置身于那里的雪山、草原、冰川、湖泊與村落,注目于那里的飛鳥、星辰與光芒;她正是從青海,從三江源頭,她領(lǐng)略著“生命的壯闊、靜默、博大”。她早已經(jīng)把滾滾滾紅塵的一切作為她人生修行的功課,也作為了他人生修行的道場,從對源頭的不懈探尋中和挖潛中,不斷地獲得語言和詩的靈感,讓自我的靈魂不斷地愈益豐富、愈益深厚與開闊。

  

(三)青海大地的壯闊之美

  

  三江源這個地理性區(qū)域是有著大美的,它不僅有著生態(tài)之美、地理之美,更有著人文之美。馬文秀出生在青藏高原,因此,她能以三江源揭示萬物之靈的真諦,使三江源的思想稟賦在詩的世界里,把本心、本真的睿智以及對未來的祈愿,真正連在一起了。(吉狄馬加語)馬文秀詩學的第三條紋路就是其思辨性。在第二輯《靈性之光》、第三輯《高原守望者》中,這種思辨性得到確立和凸現(xiàn)。

  

  錢鐘書在《管錐編》中所說:“詩中之博依繁喻,乃如四面圍攻,八音交響,群輕折軸,累土為山,積漸而高,力久而入。”

  

  哲學家認為通過思辨,人可以為自然立法,也就是為自然界建立規(guī)則。

  

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(《莊子.外篇.知北游》)

  

  老子說: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”。

  

  詩人這種對精神世界的深度關(guān)照就有了思辨色彩和哲學意味。

  

  “荒原之上,一群狼奔跑,歡呼有誰能知曉/無數(shù)藏羚羊的哀鳴。”(《狼》

  

  詩人的這種思考是建立在一種“對應(yīng)”“對立”“天敵”(狼與藏羚羊)這種大生態(tài)關(guān)系、大的人類與自然的關(guān)系,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食物鏈關(guān)系之上的,真相是非常殘酷殘忍的。“弱肉強食”既是大自然的生存發(fā)展,也昭示著人類祈求著永遠和平與大自然和全宇宙和諧共生的愿境。

  

  自然,既是福地,也是競技場,這是萬物無法逃遁的宿命。

  

  “數(shù)月后,草原上巖羊的頭骨/被虔誠的信徒帶回家/掛在墻上/成為了精神的圖騰。”(《巖羊》)“跟人一樣,沒有一只藏羚羊/疲于奔命而不倒下。”(《藏羚羊的疑問》)“日落時分,一只雪豹立于峰頂/望向山巖交錯的方向/目視荒蕪的四野/正如他孤傲地站立在三江源”(《雪豹》)在高原民族生活中的人是需要精神信仰的,是需要神的護佑和加持的。那虛擬中或意象的神可能就是一條潔白的哈達,一具巖羊的頭骨,一只雪豹在雪域高原中孤傲的身影。

  

  《藏原羚》《青藏高原的飛》《白唇鹿》《鷹笛》等這些短詩中,人與大自然的搏弈,狩獵者對動物的殺戮,都是人類需要警醒和反省的。

  

  在高原上萬物生存之智慧,不在頭頂,而是在腳下的每一次奔跑。詩人借動物世界生存的境遇,也暗示了人類命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。也許,正是那支鷹笛之聲,越過了聳立的山峰,飛往了云端,給予人類帶來了祈福、帶來了和平、安寧和吉祥。

  

  詩人依然很年輕,就像青藏高原的一陣年輕而古老的風一樣,謎將解未解,隨著歲月的沉淀,有些事只能在流云中去想象去填補,但也昭示著她的無限可能性和美好的未來。

  

  2025年03月31日 發(fā)表在《文藝報 》
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打開微信,點擊底部的“發(fā)現(xiàn)”,
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(wǎng)頁分享至朋友圈。
丽江市| 胶南市| 武城县| 全州县| 舞钢市| 合作市| 上林县| 民权县| 潞西市| 紫阳县| 庆城县| 沐川县| 时尚| 闻喜县| 伊春市| 宁武县| 阿勒泰市| 汪清县| 银川市| 娄底市| 翁牛特旗| 安国市| 珲春市| 二连浩特市| 姜堰市| 香港 | 绥江县| 靖安县| 太谷县| 崇文区| 昌宁县| 财经| 方城县| 喀什市| 尤溪县| 祁阳县| 吴旗县| 高清| 张家川| 凤阳县| 年辖:市辖区|